“不懂茶”并不丢人,反正也没几个人真懂
在生活中,你认识或者见过多少“懂茶”或者“自称懂茶”的人?
想必一定有不少。
尤其是喝了很多年茶的人,其中有一部分就自认为很懂茶,至少比大多数人懂茶,甚至一些有一定喝茶经历的老茶友会觉得即便专业的茶商等也不如自己懂茶等等,这可能是最常见的现象。
还有些自媒体直接取名“懂茶D”,当然其他行业也有诸如“懂车D”、“懂表D”等,这类属于“有意识的树立专业人设”的营销行为,就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了。
那我们今天就咬文嚼字的分析一下,何为“懂茶”。
一、先说“懂”。
懂,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从心,董声。本义:明白,了解。英文同本义understand。如:你懂俄语吗?懂得(谓了解其事或其意);懂门路;我们懂了。
类似的词有:知道、了解等,不过“懂”的程度要高于“知道”和“了解”,大致等于“更加深刻的知道和了解”以及“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意思。

也就是说,仅仅“知道”和“了解”是不能称为“懂”的。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但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考试60分,是“知道”;考试80分,是了解;考试98分以上,是懂。当然,仅限这张考试卷子所考核的专业范围。
二、再来说“茶”。
茶,往简单了说,不过就是一片有味道的叶子而已。但往复杂了说,说茶是承载了中华三千年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之一,也不过分。
在这里,我把这个“茶”分解为下面八个方面,诸位可以简单了解一下。
茶之相关,大致可分为:种、制、售、存、品、文、史、研等。
【种】:茶树种植与管理相关。茶树的品种(植物学分类与习惯分类)、育苗、种植、嫁接、扦插、除虫、除草、施肥、防寒、防涝、疏枝、疏果、松土等等,当然不同地区、不同茶园等管理方式也各有不同要求;
【制】:茶叶制作相关,分为初制与精制两大部分。茶叶的采摘、摊晾(萎凋)、杀青、揉捻、干燥、匀堆、发酵、风选、色选、除菌、除杂、除尘、筛分、捡剔、拼配、撩头、割脚、蒸压、二次干燥、包装……,当然,不同茶类、不同产品的精制方式和工艺要求也各有不同;
【售】:商品茶的销售相关。比如茶叶的品牌打造、营销推广、销售渠道、产品运输、仓储库存、市场行情、客户服务、售后体系、检验检测、融资投资等,当然,不同茶类、不同茶企的销售模式各有不同;
【存】:茶叶存储相关。比如专业存茶与家庭存茶,存茶的理论与实践、茶叶存储转化风味曲线、不同地区存茶的差异、不同茶类对存茶条件的要求等等;
【品】:茶叶品饮相关。如茶具茶器、冲泡技术、品评品鉴、茶山风土、茶味茶韵、产区特征、工艺特点、口感体感等等;
【文】:茶文化相关。如与茶有关的礼仪、习俗、茶艺、茶道、茶文学、茶空间、茶美学、茶创新、茶社交(如茶会、沙龙、论坛)等;
【史】:茶历史相关。如茶的种植史、制茶史、饮茶史、文化史、工艺史、贸易史、民俗史等;
【研】:茶科研相关。如茶叶功效、茶叶化学、茶叶养生、茶叶美容、茶叶种植管理技术、茶树品种优化、茶叶加工智能化等诸多方面;
以上种种,请问有哪位敢说自己全部“懂”了、“精通”了?
中国茶,是一个体系庞大、历史悠久、甚至包容万象的领域,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并不为过,是生活,也是艺术,是文化,也是科学,是物质,也是精神。
在懂茶这件事上,没有最懂,只有更懂。
我们日常所谓“懂茶”无非是“懂喝茶”、“懂品茶”或者“懂某个片区或某个品类的茶”,或者“懂一些茶文化相关”,能够真正搞懂某一款茶、某个地区的茶、某个类别的茶,就已经非常历害了。
越是渊博精研的茶人往往越是谦逊平和,极少或从不说自己“懂茶”。如一些真正的行业巨佬、学术巨擎,更是对茶充满尊重与谦逊,不会轻言一个“懂”字。

而如今的茶圈,或者说茶行业内,却不知从何时开始出现一种“狂妄无知”的乱象: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菜我独懂、别人都错我独对……甚至拿着一些似是而非、有争议性的观点在大众面前混淆视听、歪曲事实。
如果你身边有自诩“懂茶”的人,请一定谨慎一点。
欢迎关注我,更欢迎点赞、打赏、评论、收藏一气呵成!
另外,我新开通了个爱茶值友圈子“一山一味讲茶堂”,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加入,并在圈子里积极发布自己的学茶、喝茶体会,与更多茶友一起交流。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foreveron
校验提示文案
anlazs
校验提示文案
无所谓恐惧
校验提示文案
vizo
校验提示文案
vizo
校验提示文案
无所谓恐惧
校验提示文案
anlazs
校验提示文案
foreveron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