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记忆传承-国家典籍博物馆
文字和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区别他国他族的标志之一,而承载文字和语言的,就是书籍。一个绵延不断的文明必然有丰富的文字记录,中华典籍从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石刻文字,到纸质写卷、刻本,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国家典籍博物馆就是国内最大的文书典籍专题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牌子成立,位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于2014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105岁生日当天正式开放。该馆是我国首家典籍博物馆,为国图增加了一种全新的图书典籍阅览形式。自2014年8月1日起,国家典籍博物馆将开始接受参观。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截至2013年底,馆藏文献总量已达320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14万部200万册(件)。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于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从诞生起就具有了典籍收藏得天独厚的优势。全面地收藏典籍文物,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更好展示典籍文化的根本。
交通地理及入馆贴士
国家典籍馆位于海淀区,国家图书馆南区,地铁4号线、9号线国家图书馆站,D口出站即是。公交车也很多。开车也可,但车位不充裕,那附近高峰期也堵车。
国家典籍馆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免费,带身份证换票,不可携带食物和水,口香糖也不可以,可以带杯子。可以携带相机拍照,只要不用闪光灯。国图有存包处,入馆之前只要把不允许携带的物品放包里寄存即可。
国图除了国家典籍馆,北区的新馆,不看书当景儿看也值得一观,记得保持安静,另外国图艺术厅不定期还有各种表演可以关注。马路对面的五塔寺是石刻博物馆,后续我也会写,如果喜欢可以一并游览。五塔寺两颗大银杏秋天时是京城一绝,更别说五塔坛城的独特建筑。
游览实拍
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赵城金藏》,成书制作、流传、保存均有着非凡的传奇色彩,所以冠以四大。因为几个月前刚游览了敦煌,所以我是奔着敦煌遗书去的,可惜敦煌遗书没有布展,四大专藏的《永乐大典》文献展和甲骨文记忆是这个时段的主展。等到敦煌遗书再展的时候一定再去。
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
永乐大典是今年的主要展览,也是国家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之一。
编书,特别是编全书,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往个人情趣上说,是显示文化才情;往大了说,是民族文化精华传承,重视教育,意在流芳千古;政治上,有禁锢思潮,控制民间思想文化巩固封建统治的意义。但古往今来,编书的皇帝不少,但是影响力最大的,就只有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这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如果人口不旺教育不兴,经济落后连年外战,王朝是没有编书的实力,皇帝也没有编书的兴致。
进门后一面巨大的投影,展厅门口的小桌后面,一个小姐姐拿着手电在昏暗的光线下看着一本书,我心想,真是北京学府云集书香浮动的地区啊,一个工作人员在闲暇时这么认真的看书。结果,俏俏的小姐姐就是《永乐大典》文献展的讲解员。这种类型的展览,脑子里没有一定的文化才情,还真镇不住场,要知道观展者从东拉西扯不停提问的完全小白,到我这种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伪文青,还有真心喜欢深入研究的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员。
《永乐大典》文献展的非周末时段的讲解在下午14:00开始,展厅人不多,十几个人跟着讲解员小姐姐,很多时候可以拉开段距离边听边拍照,很安静,最吵的是我相机的快门声,赶紧调整到静音快门。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黑衣丞相姚广孝的笔迹。
书开本高50厘米,宽约30厘米,框高35.5厘米,宽23.5厘米。开本宏大,大小相当于一般书籍的两倍。《永乐大典》原书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的皮纸,洁白柔韧,纵纹如棉。《大典》字体除将各门类事物的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均为端正大方的楷书台阁体。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文字用红色,断句及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全书朱墨灿然,温润古雅。书中插图均用传统白描笔法绘制,形态生动。全书缮写工整,绘制精美,是写本中的精品。
人们常常将《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相提并论,殊不知,两者虽然都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重要文献,但其文献性质却截然不同。《四库全书》是丛书,而《永乐大典》是类书。不同于将众多单本流传的书籍汇编为一套的丛书,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学科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永乐大典》即是先按字韵再分类的编排方法,即所谓“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由于类书这种百科辞典似的编纂体例,使得其深受读书人的喜爱,成了很多知识分子炫耀自己知识庞杂、渊博的手段之一。因为他们只需要阅读类书中的一些相关词条,就能在与别人交流学问时,展现出拥有阅读过多部书籍的知识量。
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无踪,建国初期发掘定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学者想要找到它,当然那是一场考古悲剧,所以有了再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规定。我们看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的抄本。
永乐大典所收录的善本。
永乐大典编纂完成后,原始稿保存在南京文渊阁,明英宗时毁于大火。正本保存北京,因为嘉靖很喜欢,常常放在身侧翻阅,为了防止火灾等损毁,所以抄了一份副本与正本分开,二者分别保存在文渊阁和皇史宬。现在我们看到永乐大典就是这份抄本。关于正本,流传有5种说法,这里不一一道来。比较主流的是给嘉靖皇帝陪葬在永陵和明末火灾焚毁两种。毕竟这部鸿篇巨制的体量不小,嘉靖死的时候都没抄完,然后就神秘消失了,明实录只字未提这大部头去哪了。
现在很多古籍内容,都是由于永乐大典的编纂而保留下来(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清朝的四库全书中很多内容也来自永乐大典,乾隆时有8000余册(有学者研究观点,嘉靖年间副本根本没抄完,就抄了这8000余册),待到四库全书编完,永乐大典也不受重视。这是皇帝的文化政绩,别说普通人,就是当朝高官也不得见,书又多,就没人看过,所以其中内容有多少失传的古籍都不知道。雍正之前一直保存在皇史宬,后来移至翰林院后,才不断被官员偷窃(很不可思议吧?窃书不能算偷?),编纂四库全书时就少了很多,经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战争,永乐大典遭到最大的浩劫,散逸到世界各地,现在留存的大概400余册。别说正本,就是流传到清朝的剩余副本,如果保存完好,将有很多已经失传的古籍重见天日(不过历来皇帝修书都是删删改改,四库全书就不说了,永乐大典也一样)。
永乐大典的流传和收集整理之中的故事就更多了。建国前的战争年代大典残本颠簸流离的故事和故宫文物一样曲折,各界志士收集保存就不说了,在展厅门口的投影里耳熟能详的人物均曾大力收集。
比如下图,散逸民间的一册,头尾的白纸被村妇做了鞋样,但由于民间传统敬畏文化,将有字的部分保存,而得以留存的一册,现在国家典籍馆正门的设计灵感即来源此册。由于永乐大典的用纸非常讲究,清朝时会将头尾眉角留白的纸裁剪下来,用作给文官的赏赐,所以现在的永乐大典有很多并不整齐的裁剪痕迹。
2007年,在上海古籍普查时找到的一册。
1931年英国收藏着捐赠,国外回归的一册。
甲骨文记忆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的占卜辞,是研究中国文字、信史重要的资料,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这块历史书上的骨甲,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商朝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问卜”,也就是咱老百姓说的“算卦”,问问“老天爷”这事儿行不行啊(那会儿还没有佛道等宗教,就是“老天爷”这个词也没有),一般人还没资格问呢,得是大王、贵族,就算执行“问卜”也得是专业人士,叫做“贞人”。甲骨文内容五花八门,天气、农作收成、病痛、生子,国家层面的渔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要先问问老天爷。
“卜问”的重要工具,就是专门制作的龟甲和兽骨。具体操作上,就是拿小木棍儿烧,给甲骨烧裂了,裂纹不就像个“卜”字么,老天爷肯定不会随随便便就说的,得有专业人士根据那个不规则的裂纹判断老天爷说的啥,最后还得把老天爷的启示刻在上面,保存好。
比如跟邻国打仗打一半儿,势均力敌,大王挺愁,问问老天爷吧,得虔诚戒斋沐浴更衣,结果烧出来的纹路很好看,代表老天爷说“坚持,你行的”,士气大振啊,一鼓作气就赢了。这一串事儿,都得刻在那块专门制作的骨甲上。这块骨甲就相当于国家级档案,还得放专门地方保存着。现在我们把它挖出来了,就知道原来当时有这么个事儿啊。
发掘的殷墟甲骨坑,甚至在骨甲层之上有一整具骨骸,应为保存骨甲的人吧?
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历史,毕竟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正式的史书流传。先秦以前流传下来带字儿的东西,除了青铜器,就是这些骨甲了,后来才有了简牍。
世界各地文明在那个混沌迷蒙的时期都有类似的占卜问卦,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汉字是唯一未被弃用或被转换成字母的古老的表意表音符号”,除了内容上的历史研究意义,甲骨文也是文字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当然解读很难,就那么大点地方,写不了几个字,又不能画画,大部分都已经碎裂,很多字都不认识,现在解读甲骨文还有悬赏呢,按字计算给钱!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就是近代文化史的传奇,国家典籍博物馆,就纪录了这段延续至今的传奇。
王懿荣,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遂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未能有甲骨文论述。同期的王襄,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王懿荣殉难后,其子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刘鹗还收购很多骨甲,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关于甲骨文的发掘、研究,在甲骨文展都有详细的介绍。王国维、傅斯年、梁思永等我们熟悉的名字都在甲骨文的保护和研究史上留下一笔,还有窃取敦煌遗书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甲骨文记忆展大厅有多媒体体验,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模拟占卜,比如占卜战争,多媒体声光电就会根据你的目的和结果进行展示。大厅的布展风格很有神秘感,毕竟至今还有大量的甲骨文未能被解读。
历代学者对甲骨文的论述和书籍,大量的发掘照片以及解读,在展览中占很大的篇幅。
其他展
名家手稿展
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手稿,包括开国领袖,以前是有展出的,现在都调入国家档案。这里展出的大部分是文学艺术类作者的手稿。
吴晗,朱元璋传手稿。
康有为的大同书,这是本奇书啊。
华君武和丰子恺的漫画原稿。
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
这里展出的都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古代善本。
四库全书。
明万历刻本三国志。
清乾隆时期刻本,徐霞客游记。
出相入胜-中国古代书籍插图展
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高中历史的考点。
这个也是高中历史考点,虽然是复制品,唐刻金刚经,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雕版印刷品。但是历史书没告诉我们的是,它出自敦煌藏经洞,现在原件保存在英国,盗取者斯坦因。
高文有典,美行如圭-郑振铎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我们为什么纪念郑振铎先生?
新文化运动先驱,新中国文化和文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在古籍的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西谛藏书在死后全部捐献国家图书馆,非常多的古籍善本。
郑先生著作,文学大纲。
由郑振铎先生促成,苏联归还的一册永乐大典。
极具传奇色彩的传世孤品-赵城金藏(复制品),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1949年,郑先生促成国图收藏。以后赵城金藏展还会再来。
5月时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永乐大典和甲骨文展览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图书馆还承担了《文明匠心 亚洲非遗大展》,因为忙所以没去观展。国家典籍馆还有很多讲座信息,喜欢的朋友可以随时关注官网。
评价推介
典籍博物馆冠以“国家”的前缀,其内容必然是值得一观。同上一篇写的国家博物馆一样,不用多说,强烈推荐!尤其是人很少,观展体验很棒,等到敦煌遗书再展的时候一定再去。
4AmSky
校验提示文案
CrossTheOcean
校验提示文案
Rommelx
校验提示文案
Snowdon
校验提示文案
Snowdon
校验提示文案
4AmSky
校验提示文案
Rommelx
校验提示文案
CrossTheOcean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