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祀供品到网红顶流:青团的千年逆袭史
在 2025 年的春天,那一颗碧绿的青团,竟能掀起如此狂热的浪潮。上海的一家老字号门店前,年轻人不惜排队 6 小时,只为抢购限量款的 “黑松露和牛青团”;直播间里,主播仅用 5 分钟就卖出了 10 万盒联名款青团;社交平台上,# 青团神仙吃法 #的话题阅读量更是突破了 8 亿。这一场跨越 2600 年的 “绿色风暴”,究竟是如何从祭祀的供桌一路席卷到全球的餐桌呢?

一、寒食冷祭:青团的忠烈基因(公元前 636 年 - 唐代)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在绵山被焚的忠臣介子推,设立了寒食节。百姓们用艾草汁染糯米制成冷食,既避免了在寒食节用火的禁忌,又以青色呼应了 “春木之气”,这便是青团最初的模样。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这也印证了青团作为祭祀食品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公元 732 年,唐玄宗将寒食与清明合并为四日假期,青团也从单纯的 “忠烈象征” 变成了扫墓时的标配。据《唐会要》记载,长安的百姓们白天带着青团去祭祖,到了傍晚,又把青团当作踏青时的点心,生死哀乐就在这唇齿之间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二、江南风物:青团的文人雅韵(宋代 - 民国)
在宋代,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 “市卖青团等物”,那时候,青团已经和柳条、纸钱一起,构成了清明的仪式符号。苏州人还赋予了青团 “送聪明” 的谐音彩头,邻里之间相互赠送青团,祈求子孙聪慧敏捷。到了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为青团定下了 “色如碧玉” 的标准。而民国作家汪曾祺笔下 “油绿如玉,糯韧绵软” 的描写,则让青团成为了江南春日里充满诗意的代名词。

三、网红时代:青团的流量密码(2016-2025)
2016 年,上海杏花楼首创的咸蛋黄肉松青团,引发了一场热潮,甚至出现了黄牛将其炒至 40 元一个的盛况。这场现象级的营销让青团打破了地域的壁垒,北方的销量激增了 300%。如今,在 Z 世代的推动下,青团迎来了 “造梗运动”。馅料不断内卷,从螺蛳粉到生椰拿铁,到 2025 年,青团的馅料已经突破了 200 种,有的品牌还推出了 “腮红青团”,满足大家的打卡需求。同时,技术上也有了革新,浙江农户直播艾草收割,苏州老字号开放透明厨房,74 岁老师傅手工捶打 200 次的传统技法成为了流量的焦点。不仅如此,青团还实现了全球化突围,伦敦唐人街出现了 “巧克力青团”,纽约超市的货架上摆着英文版的 “Qingtuan”,日本 “虎屋” 延续唐代工艺的艾草馒头,成为了青团文化输出的生动体现。

四、一枚团子的东方哲学
从介子推的悲壮故事,到如今直播间里的热闹欢腾,青团的逆袭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生存法则:要像艾草一样守住本真,又要如糯米一般包容万物。当年轻人争论 “辣条馅是否亵渎祖先” 时,或许答案就在咬破那糯皮的瞬间 —— 那里既有 2600 年前的风雨,也有正在被创造的新传说。

数码新人类
校验提示文案
新一级退堂鼓演奏
校验提示文案
新一级退堂鼓演奏
校验提示文案
数码新人类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