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往事》——底层劳动者的群像记录簿
唐太宗曾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以历史为鉴,绝不仅是「 知兴替 」。
倘若我现在提起日本明治时期,大部分人脑海里涌现的肯定是「 明治维新 」吧。
可在这繁华改革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答案或许可以在这本被誉为「 明治时期纪实文学杰作」的《东京往事》中获得。
我是在朋友介绍下了解到这本书的。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明治时期的小说,但初读几页,我就被这本纪实文学深深触动。
作者既是小说家又是社会新闻记者,这本书是就他深入观察之后,记录下的东京下层社会生活,以贫民的视角展现了东京的另一面。
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窘境,仿佛一幕幕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展开,这是许多纪实文学作品所不曾达到的。
本书三十五个章节所写的内容,大都是记者在最黑暗之街区的生活实录。
作者化身为遭仁慈之神抛弃的贫儿,日夜混迹于阳光照不进的黑暗贫民窟,与穷人为伍,挣扎求生五百余日,前后换过三十来次工作,所见千般,遭遇百般。
书中有许多情节可以引发我们思考,即便那个时代离我们已些许久远,可相同的事迹在现实中能够找到缩影。
作者在《饥寒之窟的一天》中写道,「 他们常说,穷人好似住在石头上。确实如此,石头生不出稻谷,也涌不出水流,只能百炼成钢,冒出火星。他们也只能靠相互倾扎获得的蝇头小利,勉强维生。 」
在现代社会中,住在“石头”上的人少吗?
而在《借贷》中,「 贫民区,最受欢迎的租赁品要数棉被。」
这一章节是令我非常触动的一章,贫民区的人们在冬天甚至用不起棉被,只能靠租赁。
可转念一想,他们甚至还能租赁,租不起棉被的人又有多少?
在寒冷的冬天他们是怎样抗寒的?靠租来的棉被维持生活就会丧失希望吗?每个问题的答案在书中都能找到。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作者的某段描写甚至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的缩影,这是几百年下来所不变的。
如此想来,这些搬运工的收入被货主克扣了一成,又被批发商或蔬菜店克扣了一成,此外还被亟须蔬果度日的我们克扣了二三成。劳动者就这样被无情的社会不断克扣,工资到手时已经少了四五成。必须强调的是,如果眼下我们口袋里装了十日元、百日元,其中就有五日元或五十日元本该属于他们。如果偶然看到他们倒在路边,衣衫褴褛地挨冻,只能靠剩饭果腹,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
从上到下,层层剥削,字字珠玑。
以真实的笔墨去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真正的做到了一个记者,一本纪实文学该有的样子。几乎每个章节,都能引发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思考,对于自我与生存的反思。
在《最黑暗之所的怪物》中,可以看到为了生计仍在坚持的残疾人;在《居酒屋的客人》中,了解当时底层社会劳动者最喜欢去的场所;在《夜班车夫》中,有人从傍晚跑到凌晨一点以后,有人从晚上九点跑到拂晓才回家,这类人的数量相当可观;在《夜市》中,「 夜市的繁荣是因为商人在跟时间赛跑」,这话说得实在妙。
《东京往事》这本底层劳动者的群像记录簿,绝不仅仅只是记录的作用,它能映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也想换一种心情,如果你也正在面临困境,这本书你值得一读。
一条小景鑫
校验提示文案
一条小景鑫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