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资讯| 《廷巴克图》:图书馆员拯救377000卷书籍的伟大行动
在最近大热的电影《爱尔兰人》里,主角吉米·霍法就提到:“要参加会议的话,不管在哪里,在佛罗里达或廷巴克图,我都穿这样。”言下之意,不论远近,老子都正装出席。
他说的廷巴克图位于非洲国家马里,撒哈拉沙漠的边缘。这样一座遥远的城市,却拥有着宝贵的文明,是一座堪比敦煌的古城。它曾为跨越欧非的学术文化中心,保存着成千上万珍贵的古手稿。长久以来,贫穷、落后和愚昧都是非洲的代名词,更有欧洲的历史学家表示:“非洲只有欧洲的历史。其余的均是一片黑暗。”而廷巴克图古手稿不仅证明非洲有璀璨的书写和文化传统,还展现出伊斯兰文明开放、包容、自由的一面。
早在14世纪,廷巴克图就成为了声名远播的学术文化中心。城内的津加里贝尔清真寺和桑科雷大学作为学术中心,吸引众多学者前来学习,无数由学者创作、手工艺人抄写的古阿拉伯文手稿珍藏于此,手稿交易盛极一时。
这些创作于14至16世纪的古手稿涉猎主题广泛:文学、哲学、历史、医学、天文学等等无所不包。许多手稿中闪烁着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如支持女人和男人享有平等权利,反对蓄奴制等。手稿由不同的书法字体书写而成,页边装饰有精美的阿拉伯纹饰,有的还嵌有金箔图案,显得流光溢彩。
然而,几个世纪来,政权更迭和殖民统治致使这一传统一再中断。直到1984年,在手稿收藏世家继承人阿卜杜勒·卡迪尔·海达拉的努力下,廷巴克图迎来文化复兴,城内兴建45座图书馆,收集保存了377000卷古手稿,再次成为全球闻名的非洲文明寄存地。
2012年,马里发生战乱,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占领廷巴克图,古城沦陷。恐怖分子不仅实行严苛的统治。他们要求妇女必须穿戴布卡,遮住裸露在外的皮肤;男性必须蓄起络腮胡,穿不长于脚踝的裤子;受洗礼、婚礼等轻松愉快的仪式都被取消;喝酒、吸烟都被禁止;晚上九点宵禁后不许外出;音乐成为违禁品;鞭刑、石刑、截肢、处死等酷刑全城推行。
恐怖分子还对古文明和现代化恨之入骨。同年7月,他们开始大肆捣毁城内的圣人陵墓和神龛,古迹毁于一旦。城内数十万卷珍贵的古手稿也面临危险,文明危在旦夕。危机之下,一群当地的图书馆员涉险盗走古籍,踏上一条606英里的偷渡文明之路以一己之力拯救千年文明。
海达拉肩负起拯救手稿的重担,密谋将手稿偷运出城。他连同城内其他图书馆员,通过陆路和水路,躲过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掠夺,经过马里军队的检查站,逃过土匪的打劫,躲避法军的攻击直升机,试图将城内377000卷古手稿带到了安全的避难所。救援过程中,海达拉和同事以电子邮件等方式联络国际友人,又通过网络众筹等方式为救援行动募集资金,一场文明拯救行动牵动亿万人心。因为负责记录与传承文明的,既不是盐,也非金银,而是坚韧又脆弱的书卷。
美国记者约书亚·哈默是海达拉的老相识,从2006年起,哈默深入马里,多次前往廷巴克图跟踪报道手稿保护与修复。在恐怖主义猖獗时期,哈默则持续关注并向外界通报马里的局势,被称为“对马里恐怖主义报道最深入的记者”。
2013年,当三十多万份手稿被成功拯救时,哈默开始撰写关于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著作。《廷巴克图》一书因此诞生,廷巴克图手稿的过去与现在,海达拉与图书收藏者的努力与坚持,恐怖主义对文明的践踏与侵害,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