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动汽车洗白的一点儿小科普
发现讨论电动车是个很热的话题,凑个热闹。所谓洗白,不是说电动车好,电动车好不好历史会评价,但是网上很多讨论是在歪曲事实,只是想列一些基本事实和数据供参考。
关于"电动汽车不是新能源汽车"
经常看到有人义愤填膺的说“电动汽车根本就不是新能源汽车”,就觉得很好笑,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新能源汽车是好能源汽车么,电动汽车真的愿意去沾"新能源"这个名?新能源汽车这个词是中国造的,搜一下谷歌学术“新能源汽车”几乎全是中国人的文章,正规的叫法就叫电动汽车。对于好能源一般理解应该是“可再生(sustainable)能源”这个词。为什么中国在造新能源汽车这个词的时候没有造可再生能源汽车呢?
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看明白了么?第一,这个定义里没有说使用环保燃料的汽车才是新能源汽车,第二,二甲醚是啥?这才是新能源这个定义的主要原因,如果说国家搞个推广叫“二甲醚汽车推广补助计划”你接受么?没有新能源这个词,搞代用燃料的就更没有机会了,不是电动汽车沾了新能源的光,是其他燃料沾了电动汽车的光,国家说搞一些电动汽车的推广、补助政策,其他燃料也能借新能源这个名字蹭点利益而已。
关于"欧美骗中国搞电动车"
事实上,欧美的电动车发展也是不错的,只是中国在总量上确实有比较大的优势。下面图中是IEA(国际能源署)2023年最新的电动汽车全球发展报告Global EV Outlook 2023(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v-outlook-2023)中关于电动车销量和占比的统计,可以看到,欧洲整体上电动车卖的也很好,在22年销量已经超过了20%,北欧几个国家更是全球领先的。即使美国,电动车销量也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美国比较特殊,因为他大部分地区没有铁路,不开车基本就得坐飞机,所以对于电车来说,确实有缺陷。

关于"国际大车企不搞电动车"
任何企业行为都是复杂的利益博弈,其实和消费者关系不大。大车企牵连到一系列下游的燃油车相关的供应商、生产线、各层级的员工、决策者,不是说转身就转身的。大众电动车推的激进点儿不是CEO就走人了。丰田章男一直叫嚣燃料电池车,都十几年了,其实根本没有真正产业化,只是又要表现出企业绿色环保的理念,但是又不想真正转型。大企业也是两难境地,不能不搞,但也没法高效推进,人家有实力这样耗着,一样赚钱,短期看肯定是最安全的。单纯的说因为不看好电动汽车前景就不推电动车肯定偏颇的,换成燃料电池,这些车企真大规模建产线的时候,也都一样推不动。
关于“燃料电池汽车才真正环保安全”
燃料电池汽车有它的优势,但是还远没到和电动汽车相比的程度,一个事实是全球现在没有任何大规模产业化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型。
从环保的角度,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同样不环保,目前所谓“绿氢”,就是电解水质氢,还是用电,相比电还要多一道损耗,如果说电不环保,氢更不环保。
至于安全性,很多消费者都觉得电池自燃恐怖,但想想你周围有多少电池,你周围有几个氢罐。虽然这方面不专业,但也知道氢气的点火最小能量远远小于天然气,火焰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天然气,电池叫自燃,氢一旦出事儿就叫爆炸,你存储个氢罐是要消防审批的,可不是简单“不要把电动自行车放在楼道里”那么简单。天然气爆炸的报道年年有吧,问题天然气管道是固定埋地里的,天然气的爆炸危险远不及氢,车背着个氢罐到处开,还可能有剧烈的碰撞,就觉得安全了?所以了解氢的人应该都知道,氢的储运环节的成本和安全性始终是氢应用的最大瓶颈,完全不存在什么电动汽车推广影响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反而是国家在燃料电池车上始终在砸大把的钱,至于效果,至少现在还没看到。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