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的摄影心得 篇五:构图与构图之外

2017-12-10 20:00:35 95点赞 716收藏 56评论

前言

距离这个系列的上一篇文章已经大概过去了……呃……20个月。

在这20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足够见证一个人从完全不知道怎么使用相机到成为一个摄影师,甚至是一个“资深影像达人”。不过这并不能代表本文经历了长时间的打磨——老陈的文章的撰、校都乃一人所为,如有纰漏,在所难免,还请担待。

当然,如果你读完本文觉得还不错甚至意犹未尽,你可以试试阅读下面的内容。

陈先生的摄影心得 篇四:艺术、审美与其他牢骚我大概还不是一个省油的灯。正因如此,我才会天天尽我所能去折腾。你们要明白人与人的不同是如此的彻底,蹦达或者看人蹦达。既然有人喜欢看,就有人要蹦达,你比如说,我。写这个系列,不可不谓折腾。折腾地活着,真的是一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对我来说,这其中也包括写这篇文章。之前的内容也得到了一些朋友的支持。karmaxxxl| 129 评论99 收藏352查看详情陈先生的摄影心得 篇三:生活 高于生活废话这个系列许久不更新,不是不知道写什么,而是不知道怎么来写。与我而言,这个问题极其困难。你们要知道我一不是一个写书的人,二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摄影师,这种事总归不太适合我。但既然写了,最近的流行语说,便是“自己装的逼,含着泪也要装完。”,这逼,一定要装得有始有终,与众不同。没错,这篇文章我是含着泪写karmaxxxl| 91 评论54 收藏298查看详情陈先生的摄影心得 篇二:入门与练习在上一篇发布后,不少朋友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评论,期间有赞同的,有叫好的,也有批评的。我不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我也相信一定范围内针对于事情本身的争执有利于双方对事物本身认识的提高。一来感谢观众老爷们的厚爱,本着缓慢更新绝不太监的思路,我们开始第二篇。这次的主题是很多朋友买了相机之后立刻会遇到的问题,我讲karmaxxxl| 539 评论173 收藏2k查看详情

本已经打算停止更新这样“看似无聊但是写起来吃力可却即便是读了也帮不了什么忙的”文章。

但是有些念想还是有的:

构图与构图之外

感谢这位值友,我来还债了。写了太多的水货,想想还是要给多写一些有内容有深度的东西回馈大家的。所谓对自己关注者的Timeline负责,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篇文章是聊摄影作为一门技术上的终极问题的。这个困扰着几乎是所有摄影师的问题便是构图。

我会尽量阐述我在这些年拍照时关于构图这件事的一些想法和思路,如果能让您会心一笑或者有所启发,那便是最好不过了。不过更要说明的是,我也并不能算是一个“大师”——甚至连草根的都有很大距离,写这篇标题宏大内容却并不能事无巨细的文章,还是抱着一些抛砖引玉的想法在里头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实际上我并没打算写这篇——尽管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好笑。计划中完工的文章是下图所示的:

构图与构图之外

但不管如何,我也算是把头起了,能不能写完,写到这里的我怎么会知道。

最后,文中说明图片如无说明均为本人拍摄。

Part.V 构图与构图之外

Prologue

本文试图讨论构图问题。构图问题是摄影者的终极技术问题。

在确定了“拍什么”之后,“怎么拍”的终极难题就是构图。为了突出“拍什么”而绞尽脑汁的构图方式以及其背后所凸显出的技巧、经验、规律是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与摄影菜鸟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所以摄影构图并不严格地限制在相机上——换句话说,这下面讨论的绝大多数细节,不论你是用Leica M还是用Leica dual camera,这些技巧都可以使用。

到目前为止,构图理论依旧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系统的体系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关于构图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在一些“碎片”拼接的边缘上,很多内容就会变得模棱两可,这在一门强调确定性的技术面前,是显得十分可笑且不值一提的。但事实就是,这个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感觉流”大师,他们评判一张照片的好坏仅仅是“感觉”,今天的文章,就从打倒感觉流大师开始。

感觉流大师的覆灭记

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觉:在大多数时候你只是本能地觉得被摄体有被拍摄的意义——于是你就拍了下来,而这张照片本身的好坏,则更多程度上依赖于解读者的能力。

最直接的测试莫过于拿着已有论断的作品去给一些人去评判时,当他们知道这是来自于某“大师”的作品之前与之后,他们会对这一作品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首先要声明的是,既然自己觉得不好,那就是真不好。如果不以拍照为谋生手段,那拍照只要自己开心就行。

而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评价照片的办法也依旧是“感觉”——当然,如果不打算拍得更好一点,大抵是没问题的。如果你想研究一下如何拍好照片,那么这就显然不够用了。

摄影是一门技术,既然是技术,就有规律可循,掌握这些规律之后,再来谈艺术的事情。

当然,也许你看完本文依旧会对这张照片嗤之以鼻当然,也许你看完本文依旧会对这张照片嗤之以鼻

这张照片的作者是William Eggleston,也许你并不认识,不过你只要知道这就是真正的“公认大师作品”就好了。(其实他其他不少作品值得一看,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构图的目的

相机智能化了。

即便对十六分法则、倒易律等等基础摄影知识一无所知,依旧能拍出优秀的照片了。

越是容易拍摄,在拍照过程中的主观创作部分就显得越发重要。构图则是主观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构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构图的目的是什么?构图的目的很简单:最大化地突出拍摄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这里的“东西”,却未必指被摄体——它亦可能表达一种情绪,一种状态。

为了使观众感受到这种状态,我们也可以通过安排画面的组织方式来完成这件事——要知道,我们完全有办法通过一些技巧,去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以我们预想的方式来观看这张图,并且得到我们试图让观众得到的信息。

山本博司山本博司

画幅

先讨论画幅,在决定使用何种构图技巧和方式之前,首先需要关注画幅,或者说,作为摄影者来讲,决定使用什么样的画幅来完成这幅作品。

对于胶片相机来说,画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基于大量繁复的胶片规格,画幅是多样化的。但到了数码时代,却又简单了起来——从标准的135画幅开始说起。

一般来说我把画幅分成五类:

  1. 标准横画幅

  2. 超宽画幅

  3. 标准竖画幅

  4. 超窄画幅

  5. 正方形画幅

每种画幅都有独特的效果和意义,我们一个个来说。

标准横画幅

这是使用最广泛的画幅,如果你抓着一台普通的135相机,横向持握下就是这种画幅——市面上99%的相机都具备这一画幅。

标准而舒缓的3:2(135/APSC),稍稍紧凑的4:3(M43/43),舒适且自由的16:9(手机)是最为常见的情况

在中画幅下,645和67-69也都可以认为是这一类,大画幅里的4x5,8x10也都是此类规格。

它是最符合人类生理观赏方式的画幅——在大多数时候,摄影师通过一个强有力的画面重点,以主次分明的方式安排画面内的元素。大多数情况下,横画幅的照片稳定而舒缓,是展现稳定环境或者平铺直叙的理想选择。

当我们竖起大多数相机的时候,就得到了标准竖画幅

标准竖画幅

也就是转换长宽之后的标准横画幅。但需要指出的是,我认为16:9的竖画幅(即9:16)并不具有一般竖画幅的性质,应当归类为超窄画幅。当然,这也并非绝对。

构图与构图之外

竖画幅会展现更多的紧凑感。与一般横画幅人们的视线往往向下稳定,视线自然集中于下水平三分线上不同的是,竖画幅的时候,人们的视线往往自然地集中在上水分三分线上。如果你试图使用竖画幅来拍摄,那么考虑将主体安排在偏上位置的三分线上将是个更正确的选择——除非你有其他安排。

这就要引出竖画幅绝大多数下承担的任务:人物肖像。

构图与构图之外

上水平三分线会落在人眼的位置——这与人观察人的重点不谋而合。

如果你在拍摄肖像的时候,将人眼或脸落在上三分线上(半身及面部/全身)是最为稳妥的方式,观赏者会自然地集中视线到眼睛上。

我们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在一个正常的情况下,将人眼安排在上1/3线位置处,相当于你以稍低的角度去观察模特,这样可以得到最自然同时也是最能强调主体的效果。

超宽画幅

这是一种比16:9还要宽广的画幅。一般来说,除了裁切外,为了保证必要的图片信息,大多数这样的图都是以拼接的方式完成的。

超宽画幅的照片类似于山水图——它允许图片中拥有多个主体。同样,这也意味着独立透视的不存在。山水画的技法中是多点透视,这个情况有点接近我们所述的问题,在这一情况下,照片允许拥有多个主题。同时,在观赏者的视线左右移动的时候,拍摄者可以有意识地安排更多的视觉元素。

在观看这样的照片时,观赏者的视线会左右移动——这点在拍摄一些临场感要求较高的街头摄影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代表性的相机是哈苏的Xpan,在中画幅则有617,619两种规格。前者应用在街头摄影上会有特别有趣的效果,而617 619则基本用于风光摄影。

构图与构图之外

超窄画幅

这是应用最为稀有的画幅。

能用好的并不多,实际上使用时,观察者总是倾向于补充画面两边缺失的物体。配合开放式构图是有一定效果的。

构图与构图之外

正方形画幅

胶片时代,由于双反相机的流行,6x6画幅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主流。到了数字摄影时代又渐渐式微。

正方形画幅有一种稳定和精致的感觉。

在展现稳定的精细物品和表现艺术感的时候很合适。但随意和大量不稳定内容的街头摄影就不是很合适。

构图与构图之外

构图与构图之外

透视构图

我们把利用透视规则来进行构图的方式称之为透视构图。

透视本是绘画术语,是一种在平面画面上展现立体远近关系的技巧。在绘画上,狭义的透视只指“线透视”——即近大远小。

作为摄影来说,自然无需考虑透视表现,但合理利用透视现象,却可以给我们带来构图上的帮助。在一般的摄影讨论中,构图多半指的是“透视构图”,究其原因这是因为透视构图是在确定拍摄点,被摄体后,摄影者可以改动最多的东西。

在其他环境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构图构图依旧可以发挥其作用。

除了用于构图,透视也可以用于更好地表现或突出被摄体的特征——低角度会使被摄体高大,高角度会使被摄体矮小。

视觉重点

人们观察一幅画面时,由于主眼的存在(实际上人虽然有两只眼,但任意时刻总是一只在辅助另一只进行工作,人们并不会察觉这件事),人总是倾向于观察垂直的1/3线。

三分法就成了视觉重点构图法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这一法则,演化出众多的构图技巧:

  1. 三分法

  2. 视觉重点(垂直与水平三分线互相交的四个点)

  3. 黄金分割点(利用黄金螺线得到的四个视觉重点,并将其他重点安排在螺线上)


这一方法在标准横画幅构图中特别有效。

构图与构图之外

构图与构图之外

构图与构图之外

消失点

有意识地利用消失点进行构图,是另一种十分常见的构图手段。

透视效应会使得平行线最终会交于画面的消失点。

这一效应在古典绘画中是最为重要的技法与理论依据。将被摄主体安排在消失点上,利用道路或其他等延伸的平行线进行视觉引导,观察者会自然地将视线集中于主体上,从而达到构图及引导观察者视线的目的。

这一技法在城市摄影中极其泛用,其原因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平行线并不多。而且这一技法在标准及广角镜头下比较好达成,中焦甚至长焦的效果就非常一般。环境人像、城市风光、街拍都可以大量利用。

构图与构图之外

构图与构图之外

构图与构图之外

空气透视

多用于风光摄影。

由于大气的存在,距离观察点越远的东西会逐渐变得暗淡,反差降低(即主体色会隐没于背景色中)。即便在相机中,这一现象也会有忠实地再现。

如果利用这一点,可以营造甚至伪造出被摄体与背景之间的远近关系。再利用镜头的散景特性,这一效应会最大化,从而达到构图的目的。

构图与构图之外

上图中我在一座高楼里进行拍摄,实际上原片的远景没有这么模糊,使用LR的“去朦胧”配合渐变滤镜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营造出桥(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远近关系。

裁切

裁切亦是构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基于本段前述的一些要求对图片进行合理的裁切是很多优秀照片的成败与关键。

现代相机往往提供了超过20MP的大量像素,裁切时请胆大心细。要知道,即便在胶片时代,裁切、拼接等技法是很多摄影师在暗房里乐此不疲的工作。

居中构图

把被摄体放在图片正中的构图方式,称之为居中构图。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并非是最优解,但如果使用了正方形构图,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正方形构图下,居中是一种十分自然、精致且具有艺术感的构图方式。这在被摄主体具有极强的自身意义的时候特别适用。

构图与构图之外

色彩构图

利用色彩的反差来进行构图的方式被称之为色彩构图。

首先,需要拍摄彩色照片来完成色彩构图。(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废话,但是我必须强调一下)对于统一色彩背景上的不同颜色的主体,我们会很容易地加以识别,但如何做效率最好,就是需要研究的另一回事了。

在胶片时代,我们往往通过选择特定的胶卷:灯光卷和日光卷来完成非常粗糙的创作。

而进入数码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地利用RAW、白平衡、分离色调甚至是区域曝光调整的方式来完成我们的创作意图——记住,一切的手段都是为了目的而服务的。

冷暖调

学习过色彩构成的朋友都知道,美术上将色彩构成一个色环,在这个色环上,橙、黄、红位于一侧,而蓝绿紫归于另一侧。

实际上,尽管我们都知道电脑以RGB的方式来记录图像,可人眼并非如此。

稍有研究的朋友会发现,人们早就根据人眼识别颜色的办法,创造了Lab颜色系统(亮度、a通道、b通道)。在这个系统里:

  1. L指的是单位像素的亮度(明度),在黑白化后,这个绝对值不做变化。

  2. a则是红-绿通道,a值越高,则越红,反之越绿。

  3. b则是黄-蓝通道,b值越高,则越黄,反之越蓝。


绝对地说,就是a、b通道值越低,这个颜色就被认为“越冷”,反之越暖。

在RGB色环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左边暖,右边冷左边暖,右边冷

而利用冷暖调的构图意图十分简单,在冷调背景里安排暖调主体或者在暖调的背景里安排冷调主体。

冷暖冲突的实现方式:拍摄

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物体并不发光。

反射环境里的光线是大多数物体的特质——在一个纯蓝色光的环境里,红色物体也只能呈现出非常暗的蓝色。关于这点,我有几个简单的心得:

  1. 利用阳光及一次反射得到的偏色光的对比

  2. 利用人工光源


  3. 傍晚的阳光严重偏暖

基于大气的瑞利散射,第三条的现象极为明显。在合适的情况下,仅仅是朝霞、晚霞的冷暖对比会十分具有戏剧化的效果。

构图与构图之外

同样,如果在晚霞时段拍摄低角度的顺光照片的话,我们会很容易得到十分夸张的冷暖对比效果(主体暖调背景冷调)

而在人工光源环境下,低色温的白炽灯、卤素灯和高色温的LED、荧光灯之间的对比则是乐此不疲的题材,合理利用这些对比营造冲突是很有用的构图手法,这一技巧在夜间的街拍中几乎是决定性的制胜法宝。

构图与构图之外

构图与构图之外

冷暖冲突的实现方法:后期

使用白平衡工具得到主体不同于背景调子的做法是很多摄影师都会做的事——在这时候RAW的优势就彻底展现出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准确的白平衡并非是“能够展现主题的白平衡”,在大多数时候,展现主体远比准确白平衡来得有意义。同时,需要关心的是,不要因为调整白平衡而导致颜色溢出。合理配合明暗对比而采用“分离色调”的方式来进行调整。

所以我建议的方法是先通过合理的白平衡找回颜色,再决定整体的色彩倾向。

在必要的时候,抹掉或者强化某种颜色。

以上的步骤,都为了色彩对比以突出主体。

饱和度与高级灰色调

与大多数人想象中不同的是,饱和度也可以作为一种对比形式而存在:即在低饱和背景中安排高饱和物体,亦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高级灰也是绘画术语,指的是一些纯度低的色系。在HSL颜色描述系统中,S/L通道偏低通常会导致这种颜色大量产生。但是这不等同于RGB颜色描述系统中的“饱和度降低”,这点请注意。在Lab颜色描述模式下,a、b两个通道中的色彩分布相对集中亦属于一种“低纯度”色彩的情况,但这并非绝对,需要截图图片本身去分析。高级灰在美术中亦不指独立的某种颜色,而是一种相互存在的关系。但低纯度颜色造成的和谐、统一与舒适的关系是十分适合背景色的——因为过于跳跃的颜色会引起主体的偏离。

在实践中,低饱和度背景安排高饱和度主体的做法显然更易于操作,同时效果也更理想,除了后期调整造成这样的情况外,前文中所述的空气透视也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一点。

此外,有意识地降低图片的对比图,营造灰场(在菲林摄影中我们常见的灰雾其实会起到一定作用)也是一种常见的操作手段。但无论如何,要保证一点:图片的饱和度不能过高。过高的饱和度会容易引起两个问题:

  1. 颜色溢出或观察者的回放设备下的颜色溢出导致的色彩细节丢失、渐变失真从而导致图片质量的下降。

  2. 高饱和度导致的压迫感使得图片本身无法调动观察者的兴趣。

一方面我们需要避免全图饱和度过高的情况,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添加灰雾,使全图的色彩偏向高级灰的同时维持一定的舒适度,这两点是进行饱和度构图的要点。

明暗构图

明暗关系亦是构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街头摄影中这种技巧和意识的训练极为关键——大多数优秀的街头摄影作品多为黑白亦是这个道理。

在这样的明暗构图关系中,我们需要明确的点依旧是突出主体。但与色彩不同的一点是。人的眼睛并不会优先于冷调或暖调颜色。但人的眼睛会优先于高调(明亮)的物体。所以,虽然大致上思路一致,但是明暗关系有别于色彩的对比。而且,一般认为明暗对比优先于色彩的关系。

轮廓光

在一个标准的低调摄影作品(即主色调偏暗,称之为低调,LowKey)中,利用高光勾勒物体的线条属于一个十分经典的应用例子,这种效果多半是利用双灯对射来完成的。

构图与构图之外

与一些摄影者的观念不同的是,双灯对射并非是“必须有两个闪光灯”才能使用的技巧。

将太阳认为是闪光灯的话,使用正面的反光板拍摄逆光,依旧属于一种双灯对射式的拍摄模式。在太阳角度比较低的时候,这一技法的应用还是颇为广泛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暗调的背景下,这一技法才具有明显的意义——所以最常见的做法反而是45度侧逆光+双灯对射。

明亮的主体

如无必要,主体应当明亮而清晰。

即便是想表达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也应当使得主体明亮,焦平面也应尽量囊括主体。这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构图与构图之外

对比度与戏剧化

主体与背景的明度过渡越是生硬和突然,这种对比就越戏剧化。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通过后期来做这件事——我从来都不建议任何人使用后期的方式来修正明暗关系,这一意图应该在拍摄时就有所体现,否则将会是一个无尽的麻烦。

构图与构图之外

在摄影棚中,这一特征尤为重要,大范围或大规模地对明暗关系进行后期修改会严重降低画质。这在商业摄影中几乎是无法被忍受的。

多重框式

利用多重框式的构图多半是借助本身背景里的“框”来完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明暗明方式比暗明暗方式显得好用。

暗的主体

大多数纯逆光属于这类。

一般来说它们不好拍,但在面对一些特殊的被摄体(如玻璃)或表现一些特殊的主体特质的时候,这一方式就显得尤其必要。

构图与构图之外

在这张图中,较暗的主体明确表达了它与背景的关系以及它的材质:劣质的玻璃。

这种具有模糊感的玻璃使得这个玻璃花瓶蒙上了一层复古色彩。而从色彩的角度上说,低纯度的色彩使得整个画面稳定、统一。主体位于上下三分线内稍稍偏右的位置,也符合一般人眼的观察习惯。远处的颜色偏暖,而主体偏冷。

模糊

在摄影中,形成模糊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 由于物体处于焦平面外模糊。

  2. 由于物体的移动速度过快且快门速度较慢而模糊

  3. 由于相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快门按下时移动,进而导致模糊。

模糊与清晰是突出主体的有效办法之一。根据上述三种不同的原因,也就形成了一些特殊技法:

  1. 慢门(包括爆闪)

  2. 摇拍

  3. 移轴

在讨论这些特殊技法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最常见的模糊手段:焦平面外模糊。

焦距、对焦距离和焦深的关系

所有人都知道更大的光圈会使得焦深变浅。

通过固定的弥散圆-焦平面计算公式,我们很容易得到不同焦距和不同的对焦距离下的焦深。

无聊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对于这一数据,光圈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F1.4或更大的光圈所营造的浅景深几乎是压倒性的。但是你会发现,一支70-200/2.8依旧可以把35/1.4的虚化能力摁在地上摩擦。

原因是什么?

在自动对焦的年代,对焦标尺的概念被淡化了。在手动对焦的年代,对焦标尺以及衍生出的超焦距、估焦、近似超焦距能技法几乎是所有摄影师的必备技能。但我们为什么要提这个?

大家都知道,焦距越长,视角越窄,若需要拍摄同样的全身或半身像,35mm镜头一定站得比85mm镜头近得多。而稍稍研究对焦标尺,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情况:

焦平面距离镜头越近,同样光圈下的景深就越浅。

这就是35mm F1.4浅景深的原因。但35/1.4这样的镜头无法营造良好虚化的原因则基于两个原因:

  1. 超焦距

  2. 视角过大

以著名的CONTAX MMJ 35/1.4为例:

构图与构图之外

对焦标尺上,2m的下一档就是无限远。

构图与构图之外

但换到了CONTAX MMJ 85/1.4上,大家会发现到15m之后,下一档才是无限远。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在焦距变长的同时,超焦距也被大大加大了。这使得相对于短焦镜头,中焦和长焦镜头在拍摄主体时,从焦平面到无限远处的背景,有了更多的“虚化空间”。

此外由于同样主体和构图下,长焦镜头可以比短焦镜头拍摄更少的背景(视角所致),长焦镜头的虚化效果会远远好过短焦镜头。

这一情况同样可以解释为何画幅在变大之后,即便最大光圈下降,虚化效果依旧不减。(因为完成同样构图照片所需要的镜头的焦距变长了而导致“虚化空间”的增大)

6x6 Format 80mm @F86x6 Format 80mm @F8

虽然有些人为了方便叙述这一情况,引入了十分不正式的“等效光圈”的说法,但我依旧认为了解这些根本原因有助于摄影师在现场拍摄时选择合适的焦距及镜头规格来进行创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意识的模糊

有意识的模糊也是一种创作和构图手段。

除了摇拍和慢门爆闪外,常见的低快门速度和有意识地摆动相机来拍摄模糊的主体也是十分常见的操作手段。

但此招慎用,具体来说容易引起操作意图的模糊。在明确这样的技法到底能带来什么效果之前,我不建议使用。

构图与构图之外

画面元素的安排

构图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画面元素的安排。

当画面中有多个元素的时候,如何恰如其分地引导观察者的视线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不得不面对这一困难的问题。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是极其模糊和模棱两可的

但是恰当地使用,却是作品脱颖而出的法宝。和上述的内容一样,胆大心细是制胜之道。

整齐划一

人们总是倾向于观察整齐划一的物件,如果可以适当地控制被摄体,整齐划一显然更具有观赏性。

构图与构图之外

构图与构图之外

构图与构图之外

在建筑摄影中这种技法尤其重要——请注意,这里的构图也是情感表达方式的手段。

大量的建筑摄影师不辞辛苦使用昂贵且操作繁琐的移轴镜头的原因就在这里。

对一般的情况,适当的画面扭曲(透视调整)亦是必要的技法手段之一。

临场

一些街拍类的作品是无法控制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

大多数时候摄影师的拍摄近乎于本能。但即使是无意识的快门,在后期裁剪的操作下,依旧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但尽力考虑画面元素的互相关系与互动,是摄影者最大的难题。

构图与构图之外

总结

说到这里基本上本次关于构图的讨论就这么些了。

本来打算只写一点,写完发现还是费了不少笔墨。当然配图很多都属于仓促选择,如果不妥在所难免。

最后,本系列我尽量继续更新下去。

诸位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动力。

展开 收起

Insta360 影石 X3 运动相机 黑色

Insta360 影石 X3 运动相机 黑色

2448元起

Nikon 尼康 Z8 全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单机身

Nikon 尼康 Z8 全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单机身

24988元起

SONY 索尼 ZV-E10 APS-C画幅 微单相机

SONY 索尼 ZV-E10 APS-C画幅 微单相机

3999元起

FUJIFILM 富士 X100VI APS画幅 数码相机(23mm、F2)

FUJIFILM 富士 X100VI APS画幅 数码相机(23mm、F2)

11390元起

Insta360 影石 Ace Pro 运动相机

Insta360 影石 Ace Pro 运动相机

2590.51元起

Nikon 尼康 Z30 半画幅微单相机 16-50mm 套机

Nikon 尼康 Z30 半画幅微单相机 16-50mm 套机

4635.05元起

TAMRON 腾龙 A071 28-200mm F2.8 Di III RXD 远摄变焦镜头 索尼E卡口 67mm

TAMRON 腾龙 A071 28-200mm F2.8 Di III RXD 远摄变焦镜头 索尼E卡口 67mm

4234元起

Insta360 影石 GO 3 拇指运动相机 64GB 星耀黑

Insta360 影石 GO 3 拇指运动相机 64GB 星耀黑

1898元起

TAMRON 腾龙 B070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标准变焦镜头 索尼E卡口 67mm

TAMRON 腾龙 B070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标准变焦镜头 索尼E卡口 67mm

4141.05元起

SONY 索尼 SEL50F14GM FE 50mm F1.4 GM 全画幅大光圈定焦G大师镜头

SONY 索尼 SEL50F14GM FE 50mm F1.4 GM 全画幅大光圈定焦G大师镜头

8576.6元起

DJI 大疆 Osmo Action 4 运动相机

DJI 大疆 Osmo Action 4 运动相机

1599元起

DJI 大疆 OSMO MOBILE SE 手机云台(磁吸)

DJI 大疆 OSMO MOBILE SE 手机云台(磁吸)

499元起

SIGMA 适马 Contemporary 28-70mm F2.8 DG DN 标准变焦镜头 索尼E卡口 67mm

SIGMA 适马 Contemporary 28-70mm F2.8 DG DN 标准变焦镜头 索尼E卡口 67mm

4699元起

Panasonic 松下 LUMIX S5K 全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Lumix S 20-60mm F3.5 变焦镜头+50mm F1.8 定焦镜头 双头套机

Panasonic 松下 LUMIX S5K 全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Lumix S 20-60mm F3.5 变焦镜头+50mm F1.8 定焦镜头 双头套机

11198元起

GoPro HERO10 Black 运动相机

GoPro HERO10 Black 运动相机

1594元起

SONY 索尼 SEL2070G 20-70mm F4 全画幅超广角标准变焦G镜头 索尼FE卡口 72mm

SONY 索尼 SEL2070G 20-70mm F4 全画幅超广角标准变焦G镜头 索尼FE卡口 72mm

6725.05元起
56评论

  • 精彩
  • 最新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716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