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情节--小时候的味道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油条是个稀罕物,不是时常能吃到的,需要到集市上才能买到。
农村集市,三四天才有一次,热闹非凡,基本能包揽所有的日常用品。那时候卖的菜多是自己种出来的,路边找一块空地,铺一个蛇皮袋子,各种各样的菜杂乱摆放,大小长短不一,一块钱能买一大捆。鸡蛋鸭蛋,最多挎个小篮,铺上麦秸,里面放上二三十个,数量再少的,比如鹅蛋,铺一个手帕,放上五六个,供人挑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集市头上一个卖油的大叔,家就在那里,开了个小门店,专门卖食用油和调料。油只有棉籽油和豆油,散装的,一个黑乎乎的大油桶,插着一个油抽子,给过来买油的乡亲打油,抽子缓慢而有节奏的上下移动,油也源源不断送进塑料桶,去皮,称重,算价一气呵成。一上午下来,地上滴了不少油,时间长了,积累了厚厚的油泥,见证着生意的兴旺。油铺旁边就是卖炸油条的,也是整个集市唯一一家。一口漆黑的大锅,锅下烧着木材,油面腾起一阵阵热气,光滑的油条坯子被拉长放进油锅,慢慢翻滚,逐渐变得金黄,香气四溢,我在边上看的直流口水。大人看了,叹了口气,抽出1块钱递给油条老板,老板接过钱,麻利的扯过一张草纸,卷成漏斗状,再放上四五根油条,递给我。路上我就抱着这“一束”油条,感受着它的温度和香味,路上甚至可以吃上一根缓解肚里的馋虫,幸福感油然而生。
到了农忙时节,特别是收麦子时候,大人要去地里割麦子,根本顾不上做饭,往往给我们1块钱自己解决午饭。这期间油条老板也不闲着,搞了个很大的箩筐架到三轮车上,里面排满油条,用个白布垫子盖上保温,到田间地头叫卖:“热油馍头~”(注:油条在老家也叫油馍头),声音悠远绵长。我们听到后跑出去等着,过来时,拿5毛钱买上2根油条,剩下5毛钱买上一包方便面,泡面加油条,无上的美味。有的小伙伴就没这么幸运了,午饭大人给留了馒头加咸菜,就只能眼巴巴看我在这吃大餐。
后来上学,去了外地,每次回老家,有空的话总会逛一逛集市,买几根油条和粉条盒子,缓解一下乡愁,回味一下从前的味道。再后来,在外地定居,找了工作,有了家庭,回老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集市也没空赶了,算了算,也有个七八年了,外地虽然不缺油条,自己也喜欢骑个电瓶车满世界去吃早餐,油条也吃过二三十家,但总是找不到老家的味道。我也分析过,老家炸油条的油都是用的棉籽油,价格便宜,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炸的东西色泽金黄,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深受小老板的欢迎。但生棉籽油含有微量毒素,需要充分加热才能消除,不建议食用,只能在农村买到。现在物质丰富了,追求健康,炸油条的油基本都换成了大豆油,原来炸油条常用的明矾也被更健康的蓬松剂取代,自然不会有从前的味道。
今年端午, 有事回了趟老家,恰逢集市,母亲问去不去赶集,我兴致起来,拉着小车就跟上了。集市相比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街道两边修了门面房,菜和商品摆的整齐,选择性也有了极大丰富。路过油铺时,大叔已经变成了大爷,依旧经营调料和食用油,只不过不见了以前的大黑桶,而被一桶桶色拉油取代。上前打了招呼,问起了生意情况,大爷说:散油早就不干了,没人要了,说是地沟油……桶装的也便宜,干净,谁还吃散油……地上的油泥早已干涸,在来回的清理中,也逐渐消失不见,只留下一摊印记。卖油条也换了地方,变成了年轻的小伙子,没了大黑锅,取代的是锃亮的不锈钢专用炸锅,烧煤气的,干净卫生,油也清澈见底。扫码付了2块钱,小伙子麻利往方便袋里夹了2根油条递给我,我咬了一口,不出意料,和在外地吃的基本一样,健康卫生,但味道也不复从前。
返城那天,去了岳父家一趟,走的时候路过一个乡镇集市,一对年迈的大爷大妈在路边支个摊子炸油条,一口大黑锅,下面烧的木材,熟悉的感觉又来了,我一脚踩住刹车,在妻子疑惑的目光中走向摊子,递上5块钱,给装了一大袋子油条。小心吃了一根,还是熟悉的味道,不禁潸然泪下。和老大爷攀谈,大爷说:炸了大半辈子油条,年纪大了,快干不动了。儿女让我秋天去城里享福,接送孙子上学,这生意就不干了,说是享福,还真不如农村快活,找个说话的都没有……或许,这种味道以后再也遇不到了。
油条味道的变化,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提升,这是好事,而那种怀念的味道,就让它留在记忆中吧,谨此以纪念。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