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万人打卡深圳地铁装置艺术?还有什么更酷的低碳出行方式吗?

2023-01-25 13:26:46 0点赞 0收藏 0评论

如何看待万人打卡深圳地铁装置艺术?还有什么更酷的低碳出行方式吗?

这还是对个人碳账户一种探索。


深圳地铁低碳互动展这个事很简单,就是对前段时间深圳试点出来的个人碳账户线下体验。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线下活动让参与者实际地感觉到自己绿色出行换来的减排成果。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毕竟不同于工业规模企业较为庞大的碳排放量,个体碳排放相对较少,但积少成多,规模起来之后计算下来碳排放量是相当惊人的。


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来看:


与一般市内交通出行相比,市民乘坐纯电动公共汽车,每人每公里可减少26.9克二氧化碳排放,乘坐地铁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


单看数据,几十克的碳排放量算不上大。


但碳排放这玩意最大的BUG就在于量的积累。


还是以深圳为例,深圳地铁目前拥有12条线路,超过290个车站,轨道线网密度国内领先,如果按照目前深圳每天都超过500万人次乘坐地铁的规模来计算,这个减碳量超过2000吨。


然后按现在碳价每吨58元来计算,减碳量市场价是11.6w,按照一年来算就是4234w,当然这种计算方式有些偏激,但总归还是能看出碳排放量所蕴藏着巨大价值的。


当然,单纯个人碳排放量是无法深度参与到碳排放交易的,在没有细则时候,这种价值还很难体现到账户上。


但价值体现是在后续。


在个人碳账户被精准录入之后,后续可能会朝着碳普惠的方向发展,有可能打通个人碳交易市场的同时创造相应的价值。


这里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未来对于那些低碳城市来讲,假设给予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那些已经将自己碳排放量用完的人(非绿色出行,例如乘坐私家车)就不得不在市场上向那些账户盈余的上(绿色出行)进行购买来实现减排,这就起到了另类的市场分配作用。


个人碳排放量的重新分配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最终模式。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即使说这个设想不好实现,目前距离我们很远,但个人碳账户最起码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是对碳交易的认可。


现在来看深圳试点的低碳星球碳账户,虽然说这个系统目前做的还不是特别完善,但给到的规则特别很清晰的,而且大家知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吗?


是将碳排放量用积分形式给固定起来,并允许兑换奖励。


熟悉市场的人很容易就能反映过来,这其实代表着“定价”功能。


而“定价”恰恰是目前所有碳排放市场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就跟金银天然是货币一般,对于任何市场标的,解决他们自由流转问题的关键永远都在定价,就像金银一般,当所有人都认可金银价值的时候,这个交易市场就可以成立,反之,当大部分没有意识的时候,这个市场就不容易稳固下来。


而个人碳账户就起到了定价认知的作用。


对于所有参与人来讲,他们可以先不用去关注碳到底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但一定要有这个“碳排放量”是值钱的,是可以用来交易这个意识。


金融市场信心比黄金还贵,这个意识就是信心。


当所有人都具备这个意识的时候,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底层共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碳排放交易市场就会真正形成规模。


这个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以现在的碳排放市场为例,虽然现在的我们碳排放市场在不断完善,但实际上整个市场的参与者还是只停留在电力系统上,还并没有涉及到其它传统重工业项目上。


但在个人碳账户被大众逐步熟知后,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进程是会加快的。


以个人为例,在大家实质体验了个人碳账户之后,我们首先会对自身碳排放量有个基本的了解,其次会重新审视我们周围一切有关碳排放的行为,而这就为后续更多企业纳入到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了互信基础,而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一切逻辑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而在大众纷纷参与到这个市场的时候,很多机会就会出来了,就比如说我上面给到的碳价是58元,而前段时间我聊到价格的时候,当时的价格则是54块,这就是大概10%的涨幅,而对比着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80多欧的碳价来讲,随着后续参与者不断增加,这块还是存在一定套利空间的。


这就是我认为个人碳账户的最大作用。


展开 收起
0评论

当前文章无评论,是时候发表评论了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0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