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380年,从蕞尔小厂到日本前三大
相信即使不太喝清酒的朋友,也会在餐厅酒牌上见到过月桂冠的名字。
它是长期位居日本销量前三的清酒,年产量超过27万石,创业380多年以来获奖无数。
1637年,伏见的大仓家开始了家族酿酒事业。伏见有伏见稻荷大社,内有著名的打卡景点千本鸟居,现今是一处旅游胜地。
而在江户时代,伏见则是连接京都、大阪、江户(现东京)三地的重要城市。人口也仅次于这三个大城市,自然对于酒的需求量也很大。因此在1657年,伏见获得酒类制造经营牌照的酒造就已经有83家。
不过,月桂冠也并非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今天的庞大的规模和高产销量,其实也是近一百年的成绩;当年的月桂冠也不过是这83家酒造之一,一直默默地酿造着伏见地酒,苦心经营了200多年,中间还经历了许多波折。
到了1758年,伏见的酒造竟然从83家缩减到只剩下28家。百年间酒造频频关闭,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当年没有微生物知识的支撑,酒容易变质,一家酒厂要是有一季出现大面积的变质(日语称“腐造”),则铁定倒闭无疑;
二是酿酒需要频繁用火,容易发生火灾;
三是战争频发的年代,饥荒导致粮食不足。
在如此艰难的时代中幸存的酒造,不仅需要匠人们坚强的意志,还需要运气的帮助。
月桂冠的大跃进,是发生在第11代当家大仓恒吉在任期间,他13岁就继承业,一生都奉献给家族事业,经历了从明治到昭和这个充满激变和挑战的时代。
从小,严厉的母亲就让恒吉住进酒造里,与匠人们共同食宿,从小就在第一线积累经验,从买米、酿酒、销售、经营等环节都参与其中。这让恒吉能从实战经验中发现问题,为今后事业的创新改革做铺垫。
渐渐,恒吉深刻认识到酿造技术改良的必要性,也明白酿酒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1909年,他设立了大仓酒造研究所(现月桂冠综合研究所),是全日本第一个酒厂自设的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之后,有好几个重要举措,说得上说清酒的革命,也推动了清酒业界的进步。
1910年,月桂冠开发了一种清酒的新包装,就是上图这种带盖的小玻璃瓶装清酒。当时清酒的主流包装是1.8升的大樽装,但这种大樽难以洗净,当时的技术也无法做到充分杀菌。
于是这种小瓶装酒诞生了,并放在各个电车站的小卖店里出售。这样便携的尺寸,加上可以反复开关的瓶盖,既可以在长途旅行中喝酒,也不怕因为电车摇晃而把酒洒出来。
——说到底,就是想尽办法让人可以在车上喝酒嘛。
另一个研究成果,是研究了抑制乳酸菌增长的加热杀菌技术,乳酸菌的存在容易让酒变质,而此前的手段是添加危害人体的防腐剂。
加热杀菌的技术让清酒免于添加防腐剂,这让车站发售的小瓶装清酒更受大众欢迎。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改进,恒吉把酒造的产量从500石提升至50000石,生产规模扩大了100倍,销售市场也走出了伏见,来到了日本各地。
(旧时的大仓酒造研究所。)
不过恒吉的创新也并非总是成功,他也尝试过水车精米、脚踏精米,或者是从外国进口精米机,但这些尝试都未能做出什么结果。
有句鸡汤叫“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看到希望”。正是恒吉的屡败屡试,才有成功的改革,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他的继承人们。
恒吉退任以后,月桂冠也并没有停止创新改革的步伐。
包括推出了四季酿造系统,使清酒酿造不再受气温限制,同时也提升了产量;还率先研发了“0糖”酒,让糖尿病人或想要保持身材的饮客都能美滋滋地喝上酒……
(月桂冠研发的零糖份零酒精"大吟酿"。)
此外,月桂冠还是最早开始在海外生产清酒的现代酒厂之一,并将清酒酿造技术传播到了海外。所以,今天的好酒推荐,就是一款日本监制、在中国生产的月桂冠清酒:
月桂冠 黑标纯米酒
品类:清酒
产地:中国天津
米种:未公开
精米步合:69%
酒精度:15%abv
最佳品尝温度:20~25摄氏度;40~45摄氏度
风味:米的鲜香味非常突出,闻起来感觉是非常正统的纯米酒;入口有成熟的桃子、李子等水果味,回温后米鲜味更明显,随着温度升高,味道会越来越浓郁,中调稍涩。
(因人与人之间有味觉差异,所以作者的风味描述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实际饮用感觉,仅供参考。)
评价:一款纯米酒该有的米香、鲜味、饱满度都有,不看酒标上的产地信息,喝不出这是中国生产的。目前中国的很多酒厂确实已经具有了酿造及格以上的纯米酒和本酿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