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达人养成记 篇五:银行理财就绝对安全?买过才知道有这5大坑!

2018-07-09 23:11:34 10点赞 55收藏 5评论

这是清华大学黄维老师系列理财课的第五节。这节课主要说说大伙心目中最安全的理财——银行理财,让大家明白,银行理财并不绝对安全,如果购买需要避开5个风险大坑

作为在中国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金融机构,银行业由于国家背书而被认为最安全可靠,老百姓普遍选择把钱存在银行,而且大部分人更偏向于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属于典型的稳健类理财产品,安全性不言而喻,大概99%的人购买银行理财都会顺利拿回本金及预期收益,因此它也成为了很多用户的理财标配之一。而实际上,很多人对银行、人员、产品的情况并不清晰,因此也出现了很多血的教训,先来看看两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银行理财就绝对安全?买过才知道有这5大坑!

一、银行理财没有绝对安全

第一个案例是华夏银行员工私卖投资产品,投资者血本无归上亿元!投资人在华夏银行上海某支行购买的收益率高达11%的投资产品在到期后,不但一分钱没赚到,就连本金都无法收回。银行方面发表声明称,事件属于该行员工的个人行为,相关的产品并非华夏银行的理财产品,该行也从未代销过该款产品。

第二个案例是民生银行惊炸30亿理财大案,80后女行长被带走!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分行)航天桥支行爆出30亿元的风险事件,该行鲸钻高尔夫俱乐部逾150名私人银行客户在该支行购买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是支行行长张颖等人伪造,总规模可能高达30亿元。

银行职员乃至行长借银行背书谋私利的行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是确实存在的。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并非绝对安全,特别是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出了两件大事,一是债券违约,二是银监会叫停分级型理财产品,都说明了银行理财的风险不容小觑。

首先,银行理财的资金超过一半投向了债券市场。今年4月份以来,债券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理财会幸免于难吗?显然不太可能。

其次,银行理财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优先级会获取预期的固定收益,其余的收益归次级,也就是说次级是加了杠杆的部分。如今中小银行理财“外包”情况普遍,债券市场表现又如此萎靡,一旦理财产品出现亏损,风险自然就传递给了投资人。因此,有消息称银监会对部分城商行进行窗口指导,叫停分级型理财产品。

此外,把钱存在银行也不是万无一失的选择。因为自2015年5月1日起,银行破产保险制度正式实施,这意味着银行也会破产。那么假如银行破产了,储户的钱怎么办呢?根据银行破产保险制度,储户在单个银行的存款最大赔付额度是50万。那么以后在存钱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不同的银行分开各存50万呢?

银行理财就绝对安全?买过才知道有这5大坑!

二、银行安全系数排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梯队,不同梯队安全系数也不一样。

第一梯队:国有五大行,中农工建交!这是国家背景的五家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也是后起的国有银行,安全指数5颗星。

第二梯队: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安全指数4.5颗星。

第三梯队:城市商业银行,以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为首的城市商业银行共有133家;安全指数:4颗星。挺多上市了。

第四梯队:农村商业银行,以重庆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为首的1055家,安全指数:3.5颗星。

第五梯队:全国城镇银行1500多家,安全指数:3颗星。

银行理财就绝对安全?买过才知道有这5大坑!

三、银行理财产品分类

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是单一的,总共有5种类别。

1.现金类理财产品

主要是投资期短、交易灵活、收益较活期存款高,通常作为活期存款替代品,用来管理短期闲置资金。比如:货币基金、债券逆回购、银行T+1理财产品等。这些产品流动性很好,可作为现金等价物,且年化收益率3%-5%左右,风险相对较低。建议平时可把流动性的资金放在里面,大概可以提高8—10倍的收益,谨记一句话:苍蝇的大腿也是肉!

2.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间市场、交易所以及其他金融市场的固定收益投资品种,主要包括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贷款类信托、商业票据等。属于风险较低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在4%-7%左右。

其中,国债收益率较低,但相应的风险也最低,企业债今年利率有所上升,但近年来国债、企业债违约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所以在投资的时候仍要慎重一点,至少在配比上不要当成是无风险的产品来配,否则万一出现风险将会被伤得很深。票据本质非常安全,但里面存在的高额贴息让人防不胜防,还需谨慎内幕操作。信托贷款型理财产品以信托贷款为投资对象,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将募资投资于其指定的信托公司设立的信托贷款计划,到期银行按约定向客户支付本金收益,收益较高风险也较高。

3.国内资本市场类理财产品

此类产品为银行代销产品,主要投资于上证、深证股市的产品,包括股票、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和债券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银行理财经理都懂基金和股票,很多时候他们是基于银行业绩任务去做这项推介,关键还是自己多听多学,能够自己做好收益风险预期再决定。

4.代客境外理财类产品

此类是指具有代客境外理财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的委托,以其资金在境外进行规定的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具体表现如QDII产品。对大众投资者而言,QDII产品相对复杂且风险略高,国内基金经理关于投资境外市场的经验较欠缺,并且QDII产品还存在一个结构风险——当净值低于50%就会被强行认亏平仓,这对止损来说虽有好的一面,但又容易被做空势力做到平仓线认亏。

5.银行保险类产品

此类产品为银行合作保险公司或者自己保险业务推出来的产品,主要是储蓄分红险为主,特点是收益率偏低、流动性较差,适合强制储蓄,却不是好的理财产品。很多时候,银行理财经理会以理财产品的形式来宣传此类产品,不明真相的客户往往直到买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保险类。关于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各大银行都有类似的做法,建议大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多擦亮点眼睛。

通过以上对银行五类理财产品的简单介绍,我们知道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往往被低估了,因此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切不可掉以轻心,须认真阅读产品合同或协议再确认购买,关键还在于自己多学习了解各种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的属性,自己有了辨别能力,才能真正应对风险,获取合理预期回报。送大家一句话:没有分辨的能力,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银行理财就绝对安全?买过才知道有这5大坑!

四、银行理财五大隐藏“陷阱”

陷阱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杀手锏。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工作人员不少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刻意夸大收益,口头保证预期收益,并表示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陷阱二:偷梁换柱,理财产品变身保险产品。

据统计,有30%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就买了保险。这里需要提醒大家,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认购书上写的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

陷阱三:延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某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这就告诫大家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被名义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陷阱四:“霸王条款”赚取超额收益。

要注意,在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某些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规定 “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但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多出的2%就归银行所有。作为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发生亏损需要用户自己承担,但产生的超额收益却归银行,这本身就不对等。因此,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尽量远离这些带有“霸王条款”的产品。

陷阱五:避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

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刻意淡化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有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很难看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用户在投资前务必要看清事实,保持理性,谨慎投资。

除了以上五个陷阱外,用户还要看清相关理财产品合同条款。在银行售卖的理财产品,也有可能是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合同上也会印有银行的标志,但实际上合同与银行无关。


银行理财就绝对安全?买过才知道有这5大坑!


展开 收起
5评论

  • 精彩
  • 最新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55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