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美食的前世今生,处处透露出文化底蕴
清明时节,江南的雨总是细细密密的,像一张温柔的网,笼着青瓦白墙的村落。这时候,家家户户的灶间都会飘出艾草的清香,那是做青团的时节到了。

青团,又叫清明粿,是江南人清明祭祖的必备之物。老辈人说,艾草是"地之阳",能驱邪避秽。妇女们挎着竹篮去田埂采摘嫩艾,洗净焯水后捣成碧绿的草汁,和着糯米粉揉成面团。讲究的人家还会裹进豆沙、枣泥,或是春笋腊肉做的咸馅。蒸好的青团油亮如玉,咬一口,艾草的清苦与糯米的甘甜在舌尖交织,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含在了嘴里。

关于青团的来历,村里九十岁的阿太常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个叫介子推的忠臣,为救主公割肉奉君,后来隐居山林不肯出仕。主公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谁知介子推宁肯抱着柳树被烧死。第二年,人们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竟发出新芽,便采嫩叶和米做成团子祭祀,这就是最早的青团。

清明这日,家家都要"做清明"。男人们扛着铁锹修整祖坟,孩子们跟着大人擦拭墓碑。供桌上除了青团,还有新采的马兰头、嫩生生的春笋。纸钱焚化时的青烟袅袅升起,大人们轻声说着"阿爷阿嬷来吃青团咯",仿佛逝去的亲人真的就坐在旁边。祭扫完毕,折根柳枝插在门楣,孩子们戴着柳条编的花环在田间奔跑,笑声惊起了油菜花丛中的白蝶。

这些古老的习俗,就像青团里藏的豆沙馅,甜而不腻地包裹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当现代生活的浪潮冲刷着一切,总有些味道和仪式,固执地守候在清明的烟雨里,年复一年地提醒着我们:勿忘来时路。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