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开发新一代内燃机,就不用涡轮,6年后有望引入国内?

2024-01-15 13:58:11 0点赞 0收藏 1评论
图片图片


在推出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之后,丰田似乎并没有放弃内燃机。退居二线的丰田章男,近期仍然在公开场合,否认电池电动车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这位全球第一大车企的董事长,还表示丰田已经启动了新一代发动机的开发项目。那么,置身于2024年,内燃机下一步还能往哪发展?特别是在“欧七”、“国七”等潜在排放法规约束的情况下,内燃机还能符合下一个时代的需求吗?

          

合成燃料过渡,氢燃料最终接棒?

          

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是,新一代发动机项目,很大概率并不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变化。内燃机发展至今,诸如涡轮增压、高压直喷、混合喷射、可变压缩比、可变缸、可变气门正时/升程等等,已经应用得极为熟练。能够在底层技术上进行改变的,几乎只剩精密度和大力出奇迹。比如说奔驰的电子涡轮技术,或者把缸内直喷叠加至500Bar等等。总之,从发动机本身着手,已经很难在现阶段动力与经济性的平衡上,再大步向前推进。唯二的办法,一个是增加电气化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能帮助内燃机的工作更为高效。另一个则是从动力源想办法。 

 

图片图片

既然丰田力主启动的是发动机项目,而且自身已经有各类带电混合动力技术,那么后者的可能性无疑更高。简单来说,也就是从燃油结构下手。众所周知,横在内燃机发展之路上的最核心难题,其实是环保问题。传统化石燃料燃烧,就必然导致温室气体与有害气体的排放。即便是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在应对国六排放标准时,也得带上颗粒捕捉器。很显然,当欧七、国七再落地,内燃机的日子还要更难。如此一来,与其低效追求提升发动机效率,不如从源头上减少燃料中的碳含量。

   

图片图片


顺着这个思路,推广合成燃料技术恐怕是大概率事件。所谓合成燃料,也就是“人造汽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E10乙醇汽油,完全可以看作是合成燃料的青春版。但要实现100%可持续燃料,全部用酒精来替代显然不现实。我们以前也借用F1赛事2026新规,以及阿美石油等化石燃料巨头对合成燃料的技术方向进行过推测。这种将被推广的合成燃料,大概率会是一种融合氢燃料的能源。只不过在前期,氢燃料本身或许还需要依赖化石燃料进行制造。再辅助以碳捕捉技术,使之在理论上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图片图片


于是,丰田所谓的新一代发动机,很有可能就是为了适配合成燃料而开发。即便现阶段,合成燃料的燃烧大概率也无法摆脱碳排放问题。但温室气体与有害颗粒物的排放水平,显然会比眼下的纯化石燃料更低。从而也更容易通过严苛排放法规的限制。但丰田的技术野心应该不止于此,因为此前Stellantis集团也表示将适配合成燃料,并宣称集团旗下有24款内燃机无需改装就可以使用合成燃料。以丰田的内燃机技术水平,大动干戈地迭代发动机,显然不只是为了区区一个合成燃料。既然现阶段推算的合成燃料大概率将基于氢燃料,那为什么不直接在发动机内点燃氢燃料呢?

          

直接烧氢有可能,破国七不需要合成燃料

          

2年前,由丰田牵头,携马自达、斯巴鲁、雅马哈、川崎重工的豪华阵容,就曾带来过一台基于雷克萨斯5.0L V8的氢燃料内燃机。这也印证了两件事,首先通过改造传统内燃机,使之适配燃烧氢燃料,是完全可行的。但是,改造的难度确实非常大。进气、点火、做功、排气的流程一个不少,但每个流程似乎都变麻烦了。 

   

图片图片


首先,氢与氧的混合气体燃烧速度极快。也就是说,在进气阶段,就需要规避早燃的问题。而在混合气体进入缸体后,传统燃油有一个雾化过程,使燃烧更为均匀。氢燃料的优势是,即便没有均匀地雾化,它的火焰传播速度也足够快。但缺点依旧是早燃,同时在缸体内,还容易伴随回火,甚至是爆燃。排气部分,由于氢燃料燃烧更充分、干净,所以不存在燃油燃烧后排出大量的废气。但氮氧化物气体还是存在的,同时作为惰性气体,重回缸体的必要性被降低。此外,氢燃烧还会产生水,它对排气结构的腐蚀性同样不容忽视。 

 

图片图片


简单总结,想要使传统内燃机从烧油转为烧氢。缸体强度需要更高,燃烧室散热需要针对性优化,进气道需要强化,而排气侧结构可以弱化。前期推行涡轮增压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保时捷那边有涡轮方案的氢内燃机技术方案,但该路线对计算精度过于苛刻,排气系统成本也会被随之推高,所以高压缩比自然吸气是相对更为均衡的切入点。高压直喷技术路线得以延续,甚至需要强化。火花塞部分的点火强度可以被弱化,但精度与散热效果需要强化。此外,发动机耐氢腐蚀与水腐蚀的能力需要针对强化。单纯的铸铁或铸铝发动机都将跟不上需求,复合金属材料将是大概率事件。

   

图片图片

以上是内燃机改造部分的一条明线,而背后还有一条技术暗线,这便是配套的能源补充。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积累,直接烧氢的技术路线与燃料电池完全可以共用一套能源补充设施。从而绕过纯电动车在推广初期,受制于补能设备的尴尬局面。但这却并不能阻止存量内燃机车的“浪费”,或者说被淘汰。因为烧氢与烧油,从技术上看,大概率是无法兼容的。甚至上位技术也无法做到向下兼容。 

   

图片图片


真正能够实现存量资源最大化的,还是合成燃料技术。但在国内推广合成燃料的必要性并不强。因为,欧七排放标准虽说有可能为合成燃料开个后门。可应对国七排放标准,完全不需要合成燃料出马。插混与增程式方案显然已经足够了,如果不够,那就继续堆电池容量。即便以丰田等日系主流品牌为例,刨除它们的纯电储备,在插混与增程方面,也有对应的科技树。再结合合成燃料的生产与渠道销售限制,将其推广至国内市场的可能性,着实不大。

   

图片图片


但氢内燃机进去国内市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首先是能源补充上的技术和渠道共享打下了基础。其次,烧氢确实可以绕过国七以及欧七排放限制,法规上暂时没有限制其发展的可能性。最后便是内燃机在高端车型上的生命力不容小觑,这或许也是丰田从大V8开始着手的原因之一。至于能够惠及多少用户,就得看丰田能把制造成本控制在多低的水平了。但想要看到氢内燃机车真正落地,即便不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参考合成燃料的赛事推广时间点(2026年),完全意义上的氢内燃机推广,至少也是2030年以后的事情了。  

展开 收起

Xiaomi 小米汽车 SU7

Xiaomi 小米汽车 SU7

暂无报价

BYD 比亚迪 秦L

BYD 比亚迪 秦L

119800

AITO 问界 M7

AITO 问界 M7

258000元起

智界 S7

智界 S7

暂无报价

TESLA 特斯拉 Model 3

TESLA 特斯拉 Model 3

265900元

BYD 比亚迪 海豹06

BYD 比亚迪 海豹06

99800

TESLA 特斯拉 Model Y

TESLA 特斯拉 Model Y

263900元起

AITO 问界 M5

AITO 问界 M5

259800元起

LEADING IDEAL 理想 L6

LEADING IDEAL 理想 L6

暂无报价

方程豹 豹5

方程豹 豹5

暂无报价

ZEEKR 极氪 001

ZEEKR 极氪 001

300000元起

仰望 U8

仰望 U8

1098000元起

ZEEKR 极氪 009

ZEEKR 极氪 009

499000元起

BYD 比亚迪 秦PLUS

BYD 比亚迪 秦PLUS

99800元

DENZA 腾势 N7

DENZA 腾势 N7

301800元起

五菱 星光

五菱 星光

暂无报价
1评论

  • 精彩
  • 最新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天猫超级红包
距结束::
每天领现金,最高24888元
红包按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0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